为什么全世界的大导演,都爱往法国跑?
要说2025年国际影坛有什么特别现象,那就是——贾法尔·帕纳西在戛纳凭《纯属意外》夺金棕榈,吉姆·贾木许在威尼斯凭《父姊母兄》摘金狮,两位大师级导演的年度大作,背后都有法国电影产业的支持。
其实这也不奇怪,用制片人查尔斯·吉力贝的话说:"造电动车找中国,拍电影找法国。"这位最近操盘了毕赣《复活》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水年表》的制片人笑着解释:"我们一直有个普世框架,不仅支持法国艺术家,也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
▍ 贾木许的法国情缘
贾木许就是个好例子。他为了一部横跨大西洋的故事寻找欧洲合作伙伴,最终找到了吉力贝的CG Cinema公司。在吉力贝建议下,影片中段场景从伦敦改到了都柏林——这个改动不仅丰富了电影主题,还让贾木许的固定团队和法国技术人员能在都柏林和巴黎之间无缝衔接。
"这就是共同构思一部电影的意义,"吉力贝说,"他想继续在法国工作,说明我们的努力没白费。"
▍ 法国成了奥斯卡"外援"
今年更夸张——总共有27部申报奥斯卡国际影片奖的外国作品,都是法国合拍片!从挪威的《情感价值》到韩国的《别无选择》,再到西班牙的《塞拉特桥》。
约阿希姆·提尔的《情感价值》甚至直接把这种现象拍成了电影:讲述一位挪威导演在参加法国电影节时重燃创作火花,片子真的就在多维尔电影节现场取景。
▍ 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MK2影业总经理菲奥努拉·詹米森把这叫做"良性循环":国际导演借助戛纳曝光度提升法国票房,与当地发行商建立关系,这些关系又能解锁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的资金和电视台预购。
"在戛纳首映什么、法国市场欢迎什么、公共资金支持什么,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詹米森说,"当然有政治和伦理考量,但根本上还是源于法国观众及其悠久的开放传统。有些电影就是在这里行得通。"
▍ 帕纳西的法国缘分
去年,MK2悄悄参与了一个顶级秘密项目——帕纳西的新片。这位异见导演其实早就体现了法国体系的全部承诺:他凭借戛纳金摄影机奖登上世界舞台,又通过与巴黎公司Celluloid Dreams等当地伙伴合作,在政府打压下仍建起了世界影坛最受赞誉的职业生涯之一。
"从帕纳西电影如何在海外销售,到如何进入主要电影节,一切都是通过法国公司完成的,"Les Films Pelléas创始人菲利普·马丁说。对他而言,把今年的金棕榈得主选送奥斯卡,给帕纳西一个长期无法企及的平台,对这个一贯拥抱全球作者的生态系统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下一步。
"没有其他国家能以如此的慷慨和智慧,支持这么多其他国家的电影。"马丁补充道。
看来,法国不仅是浪漫之都,更是全球艺术电影的"避风港"和"加速器"。


